乐可小说网
乐可小说网 > 我成了大明勋戚 > 518 国士无双 (二合一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518 国士无双 (二合一)

  我成了大明勋戚

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皇太子朱见深天资聪慧,蒙学于孔孟圣人言行,常感于序在伦先。为遵循礼法道统,朕废黜皇太子朱见深储君之位,降封为沂王,钦哉!」


司礼监掌印太监兴安,用着尖锐的声音宣读完这封圣旨,直接把奉天殿内外上朝的文武百官给干懵了。


虽然大家早早就做好了废太子的心理准备,但谁也没有料到会来的如此突然,皇帝压根就不等朝议的过程,来一个先下手为强把圣旨给宣读了。


这下就算老牌勋戚集团跟文官集团,有人想要秉持礼法进行反对,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切入。


不过让文武百官震撼的事情还不止这一样,兴安在宣读完废太子诏书后,立马旁边的小太监又呈上来一封圣旨,他缓缓卷开清了清嗓子后继续念道。


「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从来帝王之治天下,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。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、休养苍生,共四海之利为利、一天下之心为心,保邦于未危、致治于未乱,夙夜孜孜,寤寐不遑,为久远之国计,庶乎近之。」


「朕奉太上皇遗诏登基四载,凡军国重务,用人行政大端,未至倦勤,不敢自逸。宗社之本在储位,天佑下民作之君,父有天下传之子。今皇长子朱见济俊秀笃学,颖才具备,中兴邦家,统绪之传,宜归圣子。」


「故立为皇太子,兹正位东宫,其敬天惟谨,且抚军监国。钦哉,景泰三年五月十五日。」


没错,废而后立,兴安宣读的第二封圣旨,正是立皇长子朱见济为储君的诏书!


如果说开始文武百官还没有反应过来,当这封立太子诏书宣读完毕后,终于从震惊中回过神来,一时间可谓是全场哗然。


「自古废立东宫无不是礼仪庄重,岂能这般儿戏?」


「皇太子如今虚岁才七岁,如何能理解序在伦先主动让位?」


「太子无过,还请陛下三思!」


「如此废立于礼不合,还请陛下收回成命!」


站在殿外的言官清流群体首先炸开了锅,他们本就摩拳擦掌,准备在大朝会上义正言辞的反对易储,这下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皇帝如此草率的易储。


一些比较激动的年轻官员,甚至有冲入殿内仗义执言的想法,不过景泰帝朱祁钰可能早料到会有此等场景发生,守候在一旁的锦衣校尉跟大汉将军们,很快就围了上来连成一排,防止官员们做出过激的举动。


此时的朱祁钰,已经没有继位初始面对朝廷百官反对的那种畏惧跟软弱,他用着无比冷漠的眼神打量着殿外发生的一切。易储之事不能出现丝毫的绥靖跟退缩,否则必被言官清流给步步逼近,导致退无可退。


另外正月皇长子朱见济感染风寒一事,经过几个月的调查除了发现有人为嫌疑外,居然再也找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证据,这点让朱祁钰感到了一丝胆寒,同时也让他心坚如铁。


等待锦衣卫们暂时压制住喧嚣后,景泰帝朱祁钰这才把目光放在了前排的内阁首辅陈循身上。


常言道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」,朱祁钰把资历威望薄弱的陈循,通过加少保兼太子太保、户部尚书、华盖殿大学士等等方式,一步步把他捧到了超越于谦位极人臣的地位。


三年准备就等今日易储,该到这些亲信心腹发挥作用的时刻了。


果然当看到皇帝的示意眼神后,陈循深呼吸一口气,顶着日后可能会遭受骂名的可能性,站了出来说道:「古云国有长君,社稷之福,储君当如是也。」


「皇长子朱见深正位东宫,乃众望所归,臣恭贺陛下!」


众望所归?


听到陈


循说出这番话,奉天大殿内外的大多数文官们直接惊呆了,这得多么不要脸才能顶着悠悠众口,说出众望所归四字。


还没等在场的清流们出言反驳,太子太保、吏部尚书何文渊主动站了出来表态道:「天佑下民作之君,实遗安于四海;父有天下传之子,斯本固于万年。」


「父子相传才是世代不变的礼法道统,臣恭贺陛下!」


相比较陈循本来就有着内阁首辅的名头,仅仅差了资历跟威望。何文渊那就是纯粹的边缘官员,正统六年因麓川战役得罪了勋戚百官,致仕在家足足呆了时间。


景泰帝朱祁钰给了他起复的机会,并且还圣眷恩隆无与伦比,这份知遇之恩注定了何文渊是帝党铁杆。不管朝中文官集团主流意见如何,他是一定会站在皇帝这边同意易储。


除了陈循、何文渊两位重臣出列,很快内阁大臣王一宁、兵部尚书仪铭、都御使王文、工部尚书江渊等等,纷纷站了出来旗帜鲜明的表达支持易储。


刹那间奉天殿内外群臣脸上神情迥异,特别是那些年轻的清流言官,震惊的瞳孔中充斥着不可思议,仿佛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

一直以来朝廷官员主流声音,不是高举礼法大旗反对易储的吗?


为何到了这一日,朝中绯袍重臣纷纷跳反,选择支持皇帝无过废太子。他们读的圣人言行哪里去了,礼义廉耻又到哪里去了,原来朝中重臣人均「伪君子」吗?


此时朝堂上的异变,给了许多年轻官员生动了上了一课,这才是深不见底的官场本质!


言官清流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,把目光放在了吏部尚书王直跟吏部尚书胡濙身上,他们俩个才是真正排班位列文官一二的栋梁重臣。


只要这俩人站出来领衔反对,那么文官集团依旧能团结一致,逼迫皇帝做出让步!


「大冢宰,身为吏部天官,百官之首,难道不应该站出来拨乱反正吗?」


「还请大冢宰出列纠正君王!」


「大宗伯乃六朝元老,朝中威望无出其右,当仗义执言。」


「礼部掌管宗法律令,当劝谏陛下人伦对错!」


这一刻明朝的言官清流们,终于展现出来了他们不畏强权的一面,哪怕对方是至高无上的皇帝。


可能言官身上有着诸多的缺点,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跟「职业喷子」无异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只有这么一群耿直,甚至是有些「天真」的人存在,整个朝廷或者国家才有纠错的机会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kxsw.com 乐可小说网手机版https://m.lkxs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