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可小说网
乐可小说网 > 我成了大明勋戚 > 190 于谦问罪(二合一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190 于谦问罪(二合一)

  我成了大明勋戚

沈忆宸叹了口气,现在他算是明白了,为什么历史上很多转折点,明明走向都非常清晰明了,就是没有哪位当权者愿意站出来主持大局,而是纷纷选择明哲保身。


就好比王振宦官专权,正统七年哪怕太皇太后张氏崩逝,没有了最强大的压制力量,“三杨”中的杨士奇跟杨溥依然能把控朝政、主持大局。


但是他们选择了绥靖退让,让王振愈发肆无忌惮,开启了大明权阉专政的先河。


又好比土木堡之变,面对明英宗朱祁镇的胡搞瞎搞,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勋戚武将集团,难道就真的一点危机感都没有吗?


答案很明显是有的,但是勋戚集团同样不愿意得罪皇帝跟王振,宁愿一起躺平等死。


甚至就连明英宗复位的天顺朝时期,真正的首位内阁首辅李贤都这样评价张辅:“辅既衰老,亦屈节于振以避祸,竟与土木之难,以衣衾葬焉。”


简单粗暴点翻译过来,就是年龄大了不想惹事,屈服于王振听之任之,然后大家一块死球拉倒……


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,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“避祸”两字。当出头鸟有事第一个就找你,玩脱了不单单自己要问罪,就连全家都不保。


明朝的勋戚看似地位崇高,却始终被皇帝给严加防范,打倒夺爵的不计其数,什么丹书铁券都能成为废纸。


相反独善其身随大流就简单的多,不做事就等于不担责,真要崩盘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。并且事态崩的越厉害,牵扯进来的人越多,最后法不责众大家都平平安安混过去了。


但也恰恰就是如此,才能彰显出站在风头浪尖上,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的可贵!


才能让诸如于谦、张居正这群站出来的人名留青史、功垂竹帛,被子孙万世所敬仰!


这就是为什么,哪怕沈忆宸有担忧、有害怕、有纠结,却依然站出来为徐珵担保谏言的原因。


山东地界黄河之患,终得有一个人去做实事治水,而不是仅仅站在朝堂之上悲天悯人。


徐珵都敢拿命担保自己的治水策,为何朝中大臣无人发声,让皇帝花费点时间看上一眼?


因为他们都怕担责!


治好了黄河之患,功劳是徐珵的,但若是治不好,锅就得分一半自己背。


所以之前朝堂两派争论,把仁以爱民、体恤百姓这套说的再怎么好听,一旦关乎到切身利益,那百姓万民还是自求多福吧。


你这水爱谁去治谁去,反正跟我无关。


沈忆宸不是什么精通算计的机器,他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。只不过在保身跟大义之间,就算心中各种后悔忐忑,行动上终究还是选择了后者。


这才是践行着论迹不论心,论心无圣人!


沈忆宸支持徐珵的这番言论,让朝堂文武百官都把目光放在了他身上,绝大多数人都满脸诧异。


今天太阳是打西边出来了吗?山东治水工部群臣都没有进言献策,两个毫不相关的翰林官倒是力荐治水策,什么时候翰林清贵这么闲了?


而且问题是术业有专攻,翰林官让他们去辩辩经、修修史是一把好手,什么治水赈灾还是免了吧。


当年建文帝就是信了两个纸上谈兵的货,把皇位都给折腾没了,嘴上功夫厉害就是空谈误国啊!


所以奉天殿内外群臣,都不太相信沈忆宸跟徐珵两人,有什么治水能力。


徐珵更是一脸不可置信的望向沈忆宸,以他的智商很清楚支持自己的风险。再说两人不过是点头之交,沈忆宸何必做这种高风险低回报,甚至是没有回报的事情?


身为一个为了权势不择手段的人,徐珵不相信这个世上会有人因为公心大义支持自己。就算有,怎么看也不像是沈忆宸这种聪明人。


“喔,沈爱卿也会治水?”


经历过朝贡大礼的表现,现在朱祁镇对于沈忆宸“关爱有加”,立马就饶有兴趣的问了一句。


“回禀陛下,臣修《寰宇通志》钻研过地理跟水利,徐检修所献确属良策,即能救山东万民于水患,又能保障漕运之通畅。”


听到漕运二字,算是命中了朱祁镇的担忧。


毕竟水灾什么的只能影响到局部,漕运断了京师乃至整个北方大地都得断粮。到时候别说瓦刺也先部,就连归附的兀良哈三卫都能趁乱入侵大明。


“就依沈爱卿所言,徐检修治水策呈上来吧。”


朱祁镇一声令下,通政司的官员从徐珵手中,把那封治水策呈递到了御案上。


翻开粗略扫视了一遍,对于其中的一些治水方案,朱祁镇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

虽然他并不是什么水利专家,但好歹也在大明最顶尖的“帝师班子”手下学习了十来年,奏章中有没有真才实学的东西,朱祁镇还是看得出来的。


徐珵的治水策不是那些空谈的“之乎者也”,策略方案条理清晰,执行步骤也言之有理,确实称得上是水利良策。


“沈爱卿真乃学识渊博、慧眼识珠。此封治水策暂且留下,待朕与内阁、工部卿家们商议后,再行定夺!”


山东治水方案不是小事,就算徐珵这封治水策不错,也得通过内阁、工部众大臣商定之后,才决定是否执行。


同时这件事情也增加了朱祁镇对于沈忆宸学识的认可,以前仅仅是四书五经,现在看来工科杂学同样擅长,不愧是六元魁首之才,简直无所不知!


“谢陛下赞赏。”


沈忆宸松了口气,磕头谢恩。


只要这封治水策能顺利进入到朝议阶段,那么通过的概率就接近百分之百。


毕竟满朝大员们只是独善其身,不代表着他们没有能力,看不出来这份治水策的含金量。如今有了自己主动背锅当这个担保人,锦上添花赈灾救民的事情,他们还是愿意做的。


“谢陛下!”


徐珵同样高呼谢恩,但他心里面有着一丝落差,明明是自己上疏的治水策,为何皇帝眼中就只看到沈忆宸?


“诸爱卿还有其他事启奏吗?”


收好治水策,朱祁镇向着殿内文武百官询问了一句。


同时鸿胪寺鸣赞官也向前跨了一步,如若无事的话就可以退朝了。


“臣有本奏!”


就是群臣准备磕头恭送朱祁镇退朝的时候,通政使李锡站了出来启奏道:“臣弹劾兵部右侍郎于谦久不迁怨望,擅举人自代!”


弹劾于谦?


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,沈忆宸内心猛的悸动了一下。


如果说大明正统朝时期,有哪一个真正做到了放下个人荣辱,以天下为己任,那么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于谦!


他终其一生,都在践行着“从道不从君”的治世精神。重名节,轻名利;重成仁,轻杀身;重社稷,轻君王。忠心义烈,与日月争光。


可谓国士无双!


徐有贞的出现,就让沈忆宸憧憬过,何时能在大明中枢见到大名鼎鼎的于谦。


结果现在听到了他的名字,只是没想到却在被人弹劾。


通政使可不是什么小官,他乃明朝通政使司的主官,与六部并列为大九卿之一。


所以李锡站出来上奏弹劾,朱祁镇也只能按捺住那股想退朝的心思,认真询问道:“李爱卿,细说于侍郎如何自代了。”


“回禀陛下,兵部右侍郎于谦长期巡抚河南、山西两地,久未得到升迁机会,于是心生怨恨不满。前些时日上表举荐参政王来、孙原贞代其职位后,就自行回京!”


“此乃擅离职役,方命(抗命)不忠之举,还请陛下治罪!”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kxsw.com 乐可小说网手机版https://m.lkxs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