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可小说网
乐可小说网 > 皇兄何故造反? > 第八百一十六章:这还不乱套了…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八百一十六章:这还不乱套了……

  皇兄何故造反?

宽大的奉天殿前广场上,群臣跪地,风卷云动。


礼部尚书胡濙手持圣旨,苍老的声音平稳的响彻在场每个人的耳边。


“奉天承运皇帝,制曰朕以凉薄,躬际艰危,赖天地祖宗眷佑之隆,膺母后臣民付戴之重,受太上皇帝禅位,嗣临大宝,蒙固家邦。”


“自古国必有君,而社稷为之安,君必有储而臣民有所仰,是故国之大本,莫重于储君,先时太上皇帝北狩,朕承圣母懿旨,册太上皇帝庶长子见深为皇太子。”


“今太子年幼,朕惟恐其负荷之弗胜,故授教之未虑,而皇亲公侯驸马伯及在廷文武群臣乃合辞上请,以为天佑下民作之君,实遗安于四海,储君之教,国本奠安,莫重于读书。”


“事方闻于两宫皇太后,遽见允于舆情,故朕上承两宫慈命,下遂朝野贤情之切,乃于四月十五日,命太子出阁读书。”


“大本既正,彝伦亦明,亲亲之义尤所当取,朕之长子见济,特封为徽王,次子见澍为崇王,太上皇帝次子见清为荣王,三子见湜为忻王,四子见淳为许王,同屏国家,卫安宗社,爰推恩于远迩,庸资弼于臣民,钦哉!”


龙旗猎猎,当风飘摇,卷动着一缕缕洪亮的声音,响彻长空。


胡濙将手中诏旨叠起,迈步来到广场之中,面对着眼前一脸紧张的小娃娃,跪倒在地,将诏旨高高举过头顶。


在这一刻,这位久在朝堂的老大人,心中也闪过一丝紧张之意。


这是整个仪典当中,最容易出差错的时候,只要过了这一关,一切就都好办了。


此时此刻,举朝上下,文武百官,万民耆老,目光都汇聚在广场中央的皇太子殿下身上。


朱见深小脸绷的紧紧的,努力的回想着万姐姐一次次教过他的仪程,先是侧了侧身,将手中玉圭交给一旁端着节案的梁芳,然后直起身子,伸出胖乎乎的小手,从胡濙的手中接过圣旨,同样高举过头顶,用稚嫩的嗓音喊道。


“侄臣朱见深领旨,谢陛下恩典!”


成了!


包括胡濙在内,在场的一众大臣,心中都不由松了口气。


一旁的牛玉几乎是不敢稍有停歇的,从朱见深手中接过圣旨,放在早就准备好的诏案上。


紧接着,所有人耳边便响起了赞礼官洪亮的声音。


“拜!”


大乐起,诸臣在皇太子的带领下,行五拜三叩礼。


至此,出阁之礼,便算是告一段落。


对于满朝大臣,不论文武来说,大局都已定下!


要知道,太子出阁,之所以有着仅次于册封储君的政治意义,实质上标志着,太子开始成人,从内宫的一个小孩子,开始真正担负起储君的职责。


而对于如今天家复杂别扭的关系而言,太子出阁,除了意味着太子名义上拥有了参与政务的权力,更是再进一步确认了皇家伦序。


这一点的体现是多方面的,其中最核心的,就是诸王的册封。


其实,对于皇家诸子的册封,本该是和太子一并进行的,其用意就是分尊卑,明伦序。


但是,当初国朝危难,社稷将倾,太子的册封都是匆匆忙忙,自然也就顾不得其他的皇子。


而如今朝局稳定,社稷安稳,关于皇子的册封,自然也就被提上了日程。


大明祖制,嫡长为尊。


这一点,在方方面面,都体现的淋漓尽致,其中就包括皇子的册封。


和皇女几乎是一出生就可以获得封号不同,皇子因为涉及到封地,所以要慎重的多。


按照历代的惯例,对于皇子的册封,并不是按照年纪来的,而是按照时间节点来的。


通常情况下,太子未立,不册诸子。


说白了,对于皇子的册封,完全要看太子。


一般来说,每当太子册封,出阁,登基之时,会有三次大规模的册封。


之所以会如此,一是为了彰显太子的尊贵地位,明尊卑伦序,二是考虑到,不同时间,会有新的皇子诞生。


这次,自然不会例外!


天子既然同意了皇太子出阁的请求,与之相对的,就要举行大封诸王的仪式。


若不如此,必会被朝堂上下议论,有更易储位之意。


所以,刚刚的那道诏书当中,最重要的,其实并不是前头命太子出阁的那一大堆,而是后面的册封诸子。


这道诏书一下,皇家诸子的位份,便立时明了,相对于之前,虽立太子,但诸皇子依旧没有位份的情况下,诸王册封,无疑是从另一种程度上,再次奠定了太子储君的地位。


这才是真正的国本既固,彝伦亦明!


随着群臣山呼万岁的声音落下,赞礼官再喊。


“皇太子谢中宫!”


于是,在引导官的指引下,小小的皇太子殿下,恭敬起身,在一众随从的簇拥下,往东耳房去更衣。


原本这个时候,仪典便进行的差不多了,当然,这是对皇帝而言,需要主持的部分已经结束了。


接下来的部分,是太子的主场,理论上来说,应当是群臣恭送御驾,皇太子往贺中宫,诸臣在引导官的指引下,往午门外,恭候大赦天下的诏书。


大家各归其位,各行其事。


待群臣在午门外听完了诏书,往文华殿去,等候太子朝谢皇太后,中宫皇后及生母皇妃之后,在文华殿中贺皇太子出阁,并进表笺,受皇太子令旨。


说白了,这一步还是在宣示皇太子储君的地位。


御文华殿,受文武百官朝贺,再下赏赐,群臣受之,这个过程,其实代表着皇太子有了储君的权力,也代表着群臣认可储君的地位。


毕竟,只有君上,才有资格受诸臣朝拜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kxsw.com 乐可小说网手机版https://m.lkxs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