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可小说网
乐可小说网 > 皇兄何故造反? > 第九百九十二章:拉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九百九十二章:拉扯

  皇兄何故造反?

<div id="tet_c">听到这道声音,在场的老大人们都有些恍忽。


要知道,自从永乐以后,朝廷由乱转治,文臣的势力便开始逐渐的崛起,其中一点最主要的标志,就是渐渐把持了议政权。


倒不是说,不让武臣参与政务,而是因为,在边境长期安稳的情况下,基本上大多数的政务,都由文臣来参与和决策,武臣基本上没有干预的空间。


但是与之相对的,则是在涉及到兵事的政务上,文臣却能够插的上手。


再到后来,随着老一辈战功卓着的勋贵渐渐凋零,尤其是在张辅死后,文臣的势力全面崛起,勋贵武臣,虽然在朝堂上仍然有一席之地,但是,在具体的政务讨论当中,声音已经很小了。


不过今天,却出现了奇怪的场景,那就是,一干文臣被晾在一旁,反倒是武臣这边,一个接一个的出面。


而且,这次出面的,在朝堂上的地位说重不重,说轻也不轻。


都督同知武兴!


和张輗一个官职,但不一样的是,武兴并非出身勋贵世家,而是底层军户靠战功爬上来的。


当然,不可避免的,在这个过程当中,武兴也投靠了京中的勋贵,而他的背后,是这段时间以来,一直在朝堂上存在感很低的,定国公府!


相较于英国公府和成国公府,定国公府在朝中的存在感一直不高,一方面有早年间在斗争当中失败的原因,另一方面,定国公府似乎也习惯了这种低调的日子。


围绕着定国公府,近些年来其实就两件大事,头一件是势力的进一步缩减,这说起来要和册封李贤为丰国公。


当初,李贤还没有被晋封为国公时,不过是普通的侯爵而已,和他一样的,还有不少因为在靖难当中主动投降而被册封爵位的勋贵,被老牌的燕王府班底和势头正盛的北征勋贵都不怎么瞧得起。


所以,这帮人抱团取暖,慢慢的就聚在了定国公府的周围。


虽然说,定国公府甚少在朝堂上发声,但是,毕竟国公的爵位摆着,勉强也可当一个旗帜来用。


当然,实际上起作用的次数有限也就罢了。


但是不管怎么说,总归各家算是抱团取暖,互相扶持,定国公府也从中获利不少。


从这个角度而言,定国公府应该还是看重和这些勋贵之间的联系的。


可是,这种关系毕竟松散,没有太强的利益牵连,所以,在李贤受到天子抬举,被册封了国公之后,原本聚在定国公府周围的勋贵,就渐渐分裂成了两派。


一派仍旧跟着定国公府与世无争,另一派则跟丰国公府亲近。


别看李老公爷年纪又大,身上战功又不算多,而且在朝堂上,很多时候胆魄也不够。


但是,有他的存在,很大程度上,能够安抚一众老牌勋贵。


要知道,如今范广,杨洪等一干勋贵在京中渐渐把持实权,再加上之前成国公府,英国公府遭受冷落,不少勋贵对此十分不安。


知道内情的,晓得是因为这两家公府暗中向着太上皇,在和天子较劲,但是不知道内情的,难免觉得,天子刻意的在打压勋贵。


尤其是土木之役当中,天子重用文臣,甚至连京营提督大臣的职位,都交给了于谦,这种种举动,很容易让人多想。


这个时候,丰国公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!


他作为一个二世祖,在朝中的人脉关系一直很好,天子晋封他为国公之后,虽然一直没有让他领兵,但是,身上却始终挂着一个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的官职。


除此之外,像是各种祭典,册典,大朝,需要有重臣出面献册,代祭的时候,都是由李老公爷来做的。


这玩意看着虚,但是却好用,毕竟,能够代表天子参加祭典,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和荣宠。


何况,这些事情,本身就是能够带来好处的,每次代祭,天子必然会有丰厚的赏赐当做慰问。


与此同时,李老公爷这么辛苦的奔忙,偶尔有些小小的请求,天子自然也是无有不允。


勋贵们谁家后辈犯个错,出个事啥的,万一要是闹到了御前,都还得靠李老公爷说情。


可以说,有李贤在,勋贵们在面对文臣的时候,就仍然保持着很强的优越感。


这就是这位丰国公的作用,所以实际上,李贤只是在朝政当中鲜少出现,但是,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却并不低。


所以,有人转投丰国公府,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。


但是,理所当然归理所当然,这对于定国公府来说,却母庸置疑不是一件让人感到高兴的事。


按理来说,作为世代公府,面对这种举动,怎么着定国公府也该有所表态。


但是,没有!


定国公府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,该过日子过日子,该低调低调,对于朝堂政事,依旧毫无兴趣。


这算是第一件大事,起因是李贤,定国公府算是被动承接。


但是,这第二件事,则是近些年来,定国公府罕见的在朝堂上正面发声的一次。


那就是,前段时日,朝堂上对于整饬军屯争执不下的时候,定国公府联合永康侯府,隆平侯府三家,主动清丈自家田亩,并愿意无偿归还朝廷,算是彻底打破了僵局,直接助推了整饬军屯章程通过了朝议。


为此,天子特恩,对定国公府厚加赏赐,以至于,当时朝廷之上,不少人觉得,定国公府要趁势而起。


可是到了最后,一切尘埃落定,定国公府依然维持着低调的作风,对于朝堂诸事,很少参与其中。


以至于,很多大臣都快忘了,朝廷还有这么一座公府存在。


而武兴,恰恰是定国公府,在军府当中,为数不多的高级武臣之一。


他这个时候主动参与此事,意在何为?


在场的一众大臣皱着眉头,不由瞪了一眼站在一旁心虚不已的两个兵部侍郎。


按理来说,这种涉及军府的事情,由兵部出面挑大梁,他们这些人从旁辅助,是最为合适的。


可偏偏如今,兵部尚书于谦不在京师,剩下这两个侍郎,一个比一个的年轻,不然岂会让这帮武臣抢了风头?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kxsw.com 乐可小说网手机版https://m.lkxs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