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可小说网
乐可小说网 > 皇兄何故造反? > 第九百三十二章:密奏制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九百三十二章:密奏制度

  皇兄何故造反?

就在老大人们都在愣神的时候,一旁的王翺却率先明白了过来,开口道。


“陛下,臣以为,可以将御史奏事,分为明奏和密奏两种。”


“明奏便如臣所说,不得擅自议论未下朝议之政,谏诤君上,需有上官同奏,如此,可限制科道官员随意滥用谏诤之权,扰动朝议。”


“除此之外,可另许科道密奏之权,密奏专加钤记,不送通政司,直送内阁,经票拟后直送宫中,不向外界泄露内容。”


“和明奏不同,密奏内容,御史可议论朝政,直谏君上,禀报地方状况,弹劾朝臣,若查有实据,则以密奏下朝议,尽行处置,若有错漏,因其密奏,亦不会扰动朝议。”


“如此一来,诸御史顾虑尽去,自能澄明风气。”


六科十三道,人数众多,主要就多在十三道御史,满额定制的御史,甚至能超过百位。


这些人集中在京师的,其实并不算多,大多数都在地方巡视。


但是显而易见的是,虽然说是到地方去巡查,但是,若是在地方查出问题来,一则会招惹地方官,容易受到报复打压,二则名声收获也不够大。


巡查地方,查出问题来,也是本职,最多考评的时候上个台阶,但是,想要积攒士林当中的声名,却需要很长的时间,相对而言,有风闻奏事的传统在,谏诤君上,明显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

除此之外,还有一点原因就是,身为科道官员,说白了,靠的就是弹劾别人。


但是,这种事情需要碰运气,有些时候,巡查的地方就是管理很好,没什么大事,上奏也没的说,再说了,官场上盘根错节,地方有实权的官员们,跟京中的大佬们,多多少少有些关系。


遇到大事弹劾的话,很容易遇到官官相护的情况,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,如此一来,就算是为了完成业绩,科道官员们,也喜欢在朝廷大事,天家小事上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

了解不了解不管,对朝廷有用没有用另说,总之,先把奏本递上去再说,这种奏本,安全性高(指不会得罪别的大臣),又能积攒名望(指关心社稷,心系朝廷),而且,还能落得个直谏的好名声,何乐而不为呢?


但是,如果要是换成了密奏,就不一样了。


首先,既然是密奏,那么说明,除非内阁和皇帝主动公布出来,其他人不会知道内容是什么。


既然如此,那么那些想要借口谏诤君上,邀名买直之辈,自然也就失去了上奏的意义。


更重要的是,有了这层保密措施,上奏之前,御史们不用担心,自己的奏本被拦截,或者被地方官提前知晓,然后暗中使绊子,自然能放开上奏。


从这个角度而言,王翺的这个主意,的确算是两全其美。


但是……


“密奏之制,的确是个好办法,但是,既是密奏,为何要先送内阁,直送宫中,岂不更好?”


王翺的话音落下,一旁的王文皱着眉头,便提出了质疑。


所以说,没有永远的朋友,也没有永远的敌人。


刚刚两位王老大人,还在联手挤兑陈镒,现如今,听到王翺夹带私货,暗搓搓的扩大内阁的职权,王文立刻就反戈相向。


与之相对的,还有陈镒,也紧跟着摇头,道。


“天官大人所言有理,首辅所言,固然能够打消御史们的顾虑,但是,首辅可曾考虑过,御史们之所以只能明奏,是因为他们手掌监察百司之权,同样要受百司监察。”


“若予其密奏之权,那么,必然有宵小之辈,借此机会在陛下面前搬弄是非,虽不会扰动朝议,但是,却易蛊惑君上。”


“而且,群臣不知谏奏内容,必会引得人人自危,如何一心用事?”


于是,顷刻之间,这殿中从王翺和王文联手对付陈镒,变成了王文和陈镒联手对付王翺。


不过,仔细听下来就会发现,王文和陈镒虽然都在反对王翺,但是,观点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。


王文只是不满于,王翺将密奏包揽在内阁手中,因为如此一来,内阁的职权必然会扩张。


在朝廷当中,掌握的信息多少,向来是做出判断是否精准的很大依据。


能够走到他们这等地位的人,自然更能意识到这一点。


内阁因为有票拟权,所以,在获取消息上,本就比其他的大臣更具备优势。


如果说,密奏只送内阁,那么,就如陈镒所说,对于御史们到底上奏了些什么,他们这些人都两眼一抹黑,反倒是内阁知道的清清楚楚,那怎么能行?


说白了,王文觉得密奏可行,但是,交给内阁不可行,陈镒就更进一步,直接否定了密奏的作用。


面对着两个人的质疑,王翺倒是平静以对,对着上首的皇帝拱了拱手,道。


“陛下,天官和总宪的顾虑皆有道理。”


“如总宪所言,密奏制度,必然会有宵小之辈搬弄是非,凭空诬陷,但是,以如今科道的风气,难道没有密奏,这种状况就没有了吗?”


说着话,王翺转过身看着陈镒等人,斩钉截铁道。


“出现这种状况的最大缘由,是科道有风闻奏事之权!”


“所以,是不是密奏,科道官员都会捕风捉影!”


闻听此言,陈镒眉头一皱,就要开口反驳。


王翺这分明是在强词夺理。


的确,搬弄是非,捕风捉影,是风闻奏事的副作用。


但是,他也并不是想说现如今的科道干干净净,而是意在强调,朝臣对科道的反监督作用。


清流科道的共同特点,就是重名!


这种风气之所以形成,就是为了避免科道官员随意攀诬,如果换了密奏,那么,朝臣不知道谏奏内容,自然,这种制衡的作用也会消失。


现如今固然有铤而走险之辈,但是,大多数的人,无论是自身清正,还是碍于声名,总会有所收敛。


可是,这种制衡作用一旦消失,那么,可以想见的是,这种搬弄是非的事,一定会层出不穷。


现如今,王翺就是在故意混淆这两个概念。


不过,还没等他开口反驳,王翺就继续道。


“当然,风闻奏事是为了畅通言路,总宪的意思,本官也明白。”


“正因于此,本官才说,奏疏不能直送宫中,而要送内阁票拟后再送宫中。”


“陛下英明睿智,纵然有宵小之辈搬弄是非,亦能洞察其心,但是,后世之君未必有陛下如此圣明烛照。”


“内阁所设,便是为了以备咨询之用,密奏送至内阁,必有阁臣票拟,协助陛下,辨明忠奸是非。”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kxsw.com 乐可小说网手机版https://m.lkxs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