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可小说网
乐可小说网 > 在名著世界当貔貅[综] > 463. 第四百六十三章红楼潜龙在渊77 在南…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463. 第四百六十三章红楼潜龙在渊77 在南……

  在名著世界当貔貅[综]

崔珲当然一口答应,于是他在明,魏斌在暗,浩浩荡荡带着两万人去接手兴谷国主城。


这让只有一万人的建南国将军不敢反悔,不然这前后夹击,怎么都抵挡不住。


当然了,他也存了私心,想着朱提和大楚打起来,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。


然崔珲提前派人和大楚将军‘和谈’,表示你打下来的地盘就是你的,但这兴谷国主城我们占了,绝不会让。


双方进行‘友好磋商’,最终崔珲表示,愿意和大楚成友邦,永世交好,并献上了一系列奇珍异宝。


大部分都是从兴谷国库中出的,剩下的是建南国库来的。


大楚的西南将军见此,表示要上奏朝廷,等到指示,不过在此期间,到真没有打攻城战。


趁此机会,崔珲在魏斌的指挥下,火速稳定了兴谷城局面,至于那投诚的将军,被安排去攻打越西了。


这次是从朱提境内往西,等翻过山脉,和另外一支建南军合围越西。


那支进攻越西的建南军,打不进越西城,还逼得高家魏家赵家联合对抗他,想回建南国又回不去,在寒冷的冬日,天天有士兵冻死,一时间士气低迷,溃败之势尽显。


听说另外一支建南军来帮他们了,大喜,打起精神来猛攻。


而这边也是第一时间攻城,因为崔珲说了,如果帮他除了这三家叛徒,就封为第二将军,权利只在他和魏斌之下。


建南将军投降之后也忐忑呢,就怕摧毁卸磨杀驴,有了此话,当然拼尽全力立功。


在双方的夹击下,没多久,越西城就坚持不住了。


三家的领头人全部被歼,成了这些建南将军的战利品。


而另外一支建南军,也在同胞的保举下,一并入了崔珲帐下。


虽后来发生几次叛乱,尽皆被镇压下去。


而现在,算是基本平定了整个南邵,剩下的最宁毫无疑问,是大楚的。


兰云国那边,魏斌给了他两个选择,现在投降,成为新南邵国的附属国,或者他们直接攻进去,彻底统一南邵。


那边没多思考,很快接受了附属国的提议,甚至还主动提出,可以让南邵派驻军前往勃固。


原因很简单,这些年勃固时不时发生叛乱,更甚者有一支叛乱军隐隐有王者气象,目前已经拥有勃固三分之一地盘。


且他们已经好几年不像兰云国纳贡了,兰云国的士兵去征讨了几次,倒是赢多输少,只是每次去都翻山越岭的,实在麻烦。


此情况多了,朝中就有人找借口,说他们是仁义之邦,不该侵扰人家。


兰云国主还是有点脑子的,他的仁义主要针对同胞。


而他认可的同胞,一是共同继承汉文化的大楚,二是南邵其他人,同根同源。


至于勃固,则是彻彻底底的外人,所谓外族之人,其心必异。


他宁愿崔珲把勃固占了,也不想让这里脱离出去。


对此,魏斌只有一句话,不要白不要,虽然目前难啃了点,但是不要紧,只要吞下了,早晚能消化的。


等到开春,新的南邵国建立起来,磨刀霍霍向勃固,扩张的脚步从不停歇。


而苏叶早在第一战结束后,就离开了朱提,先在南邵转了一圈,确定计划不会出大的问题,就顺漓江南下,过西江,转道珠海。


这里有一个庞大的码头,两年前修建完成,之后凡是要出海,前往南海,都会从这里出发。


苏叶没打算去水师军营,而是在这里联系了一支商队,购买一些货物,打算以商人的方式,跟着下一次西洋。


春景和春来得知她的打算,特别想阻止,毕竟这年头虽然造船业已经发展得不错,海上风险依然大。


他们生怕苏叶出去遇到危险,要知道海上不像陆地,轻功在海难面前,也捉襟见肘。


苏叶知道他们的好意,但她有不得不出去的理由,这一趟考察,是必须的。


身为女子,苏叶想登临帝位,所要面对的,首先就是宗室的反对。


大楚虽然不让宗室揽权,但因原本人数不多,待遇其实还可以,尊荣是尽有的。


而华夏传承千年,对女子的打压已经刻在了骨子里,即便她以强硬的姿态登临帝位,那些大臣碍于她的权势,不敢明面上做什么,可心里肯定想着徒家宗室。


而徒家人又怎么甘心被她一个女子摘了桃子,肯定小动作不断。


苏叶懒得应付他们,也不想和武则天一样,为了坐稳皇位,屠尽李唐宗室。


她只是想赚钱罢了,商人嘛,喜欢共赢。


而她本质上,并不多爱权利,更喜欢放权,让手底下的人去办事,自己掌握大方向即可。


如此一来,容易让徒家宗室有可乘之机,可为此像武皇那样,权利一把抓,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,也累的慌。


有什么办法,既能让自己轻松掌权,又能防止他们搞事呢?


无非就是把人远远打发了,现在交通信息不便,在实现科技大爆发前,大楚疆域辽阔未必是一件好事。


陆地上的地盘已经够她折腾的了,剩下那些比较远的岛国,与其以后被西方人占有,最终成为进攻大楚的跳板,不如一开始就打上大楚的烙印?


所谓藩属国,最好王位同根同源,是大楚血脉,这样即便以后苏叶这一支弱了,被周边国家攻占了,也都是大楚自己人,甚至都是徒家人。


最重要的是,当徒家宗室成为这里的统治者,毫无疑问,他们就必须接受华夏文化教育。


这么好的东西,传承了几千年,是时候共享给大家了。


苏叶表示,她非常大方,绝不藏私!


因此此行,她是去考察那些国家的,哪些必须掌握在大楚手里,比如关隘,像之前的东夷国,在航线的关键位置上,为了方便,不能交给别人。


再比如有特殊资源的海岛或地区,现在送出去,以后需要想再拿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

虽然资料苏叶都有,但也需要实地考察一番,小世界不同,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是有的。


而可分配出去的地方,土地面积大小,资源状况,当地情况,也都得了解清楚,才好根据远近亲属和立功状况给宗室那些人分配。


等分配完了,也不是完全不管了,他们还必须按照本土状况,每年给大楚上交赋税的。


说是藩属国,其实苏叶是按照周朝的分封方式,给你一块地盘,一些士兵,匠人,百姓,你去把地盘打下来,之后就是大楚属国了,按时交赋税即可。


当然这赋税是按照土地大小,和土地上的实际情况上交的,每个地区当然不一样。


具体数值,苏叶只有亲自走一遍,做到心里有数,才能在之后不被这些藩王和大臣联合蒙蔽。


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她得亲自去看看这些地区的实际状况,是必须派兵攻打,还是和平演变,亦或者想其他办法。


像某个国家信奉□□教,你就必须把他们打服,然后把教廷灭了或者赶出去,权力收回来。


至于剩下的教众,信教可以,但不能完全信教,必须接受华夏的基础教育,尤其是下一代。


像这种地方,就要严格防止教会势力反弹,经营防范自然和其他地方不同。


南海以及大西洋上的国家不少,每个国家都不尽相同,有的容易得到,有的会抵死反抗,她总要先区分出来,才不至于损失惨重,又得不到真正的战果。


所以这一趟,她必须要去,且得越远越好,不能做到全球航行,也必须去非洲逛一圈,绕过好望角。


而兴隆商队就是路线最长,停靠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商队之一。


这兴隆商队背后有宗室,勋贵,朝臣和好几个大商户支持,光船只就有两百艘,这次出行差不多一百五十多艘。


在航行过程中,陆陆续续会有船只带着换到的货物返航,最后去好望角的,只有二十艘罢了。


他们除了自己做生意,也接受其他商人定船票。


苏叶要了三张价格最高的船票,还有一个大货舱,用来存放商品。


价格高不只舱房布置好,也代表了路程,去多远都行。


苏叶直接言明,跟着去最远的距离,之后返航,至于货物,她会陆陆续续出掉,不会带去那么远。


也就是说,登上那最后二十艘船的,只有她三人,没有货物。


这就好办了,对方一口答应,同时心里也猜到,这位长相不是一般出众的公子,绝不是商人,而是出门去长见识的。


也不知道哪家贵公子,只希望千万不要是京城那些贵人,不然出了事,他们船队也会跟着吃挂落。


之前就有一人,非要跟着出海,结果遭遇海上风暴,失踪了,那家是勋贵,当即闹到皇帝面前,最后商队赔了一大笔钱,甚至让渡出一条航线去,才解决了这件事。


从那时起,他们就要求每位顾客签下保证书,保证出现任何意外,都不准找商队的麻烦。


但皇权社会,那些贵人想追责,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人。


也不知道商队负责人是怎么想,竟然放了这么一看就是金贵人的公子上船。


哎,自己多看着点吧,也让人多注意这位公子的安危,只是海上一出事,就是大事,哪里是想注意就行的。


副手万分惆怅,面上只不动神色带着苏叶登上最大的那艘船。


光这一艘,就可承载上千人,船身用铁皮包裹,装载了几门大炮,坚不可摧。


一般的商船是没机会得到这玩意儿的,谁让兴隆商号得到了朝廷的批准,算是公办商队之一呢。


货物早在半月前就陆陆续续上了船,苏叶准备了茶叶,丝绸,香皂,都是便于携带和保存的。


春景跟在货船上,至于苏叶和春来,自然上了最大的那一艘。


他们房间在二楼,离甲板近,比较平稳,不会像上层那么晃,也不会像一层房间多,人也多。


春来对海船很好奇,但她没有第一时间去参观,而是为苏叶打来热水,伺候她洗漱,又拿来可口饭菜,等她吃完了再离开。


春来的房间就在隔壁,这年头很少有人给伺候的下人也定这么好的房间,周围的人得知后,不禁心里犯嘀咕,觉得苏叶做事不讲究。


苏叶可不管他们怎么想,春来虽然现在干着侍女的活,但她是按情报头子来培养的。


等游历结束,她会正式接管情报网,成为苏叶的左膀右臂,现在不过是暂时过度罢了。


船在上午出发,慢慢驶离港口,浩浩荡荡开向远方。


一百多艘巨船,摆开阵势,是相当震撼的,尤其现在用的还是帆船,扬起来简直遮天蔽日。


苏叶站在船头,也觉这一幕相当震动,这和那种钢铁巨兽是不一样的,更加具有美感,以及一种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勇气。


船上比想象中平稳,也或许是出海的时节选的好,海上风平浪静,船行只有微微震颤,比河面行船还要更平稳一些。


透过高高扬起的船帆,眺望一望无际的远空,心境豁然开朗。


在船头站了大半天,眼见太阳升高,阳光正好,越来越多的人走上甲板。


大家互相打招呼,来自五湖四海的口音,这一刻竟出奇的和谐。


“我是湖州人,第一次出海,还请兄台多多照顾。”


“好说好说,我是第三次了,最远去到阿鲁,这次打算走远一点,兄弟打算去哪啊?”


“”


“我是贩卖香料的,听说那些海岛上有不少珍贵香料,就想亲自去选一选。”


“那你可是问对人了,我之前就遇到一个香料商人,他那里货物很齐全,可惜我当时没了货物和他交换,这次正好也想换一些,到时你跟着我,介绍给你认识。”


“那太好了,感谢兄台。”


“”


都是大楚人,出门在外大家会尽量互帮互助,团结起来,才能在之后和外商的贸易中,占据主动权。


现在结交的人脉,等到回到大楚,也用得上。


毕竟能进入这个船队,又上这艘船的,就没有一般人。


这时,有人注意到了独自眺望的苏叶,被她身姿吸引,绕到旁边,见到她相貌,顿时惊为天人,结结巴巴道,“兄台不像商人。”


苏叶转头看他,微微一笑,“那你觉得我是什么人?”


“呃,读书人,”就这气质,这相貌,说不是读书人,有人信吗?


苏叶笑着展开扇子,顺着吹来的海风,一下一下扇着,“兄台好眼力,在下姑苏林墨玉!”


此时的文人,无论寒暑,都喜欢手拿扇子,不是为了扇风,纯粹是风度,装蒜来着。


苏叶额,她装的最好看最自然了。


来人一下子被震住,“原来是姑苏城的解元,竟不想在此遇到您,失敬失敬!”


苏叶也有点意外,读书人知道她的名声不意外,海商中竟也有知道的?


“在下也是姑苏人士,曾读过几年书,奈何天分实在有限,”来人不好意思介绍道。


苏叶恍然,这才对嘛。


而他们的对话,被旁边人听去了,顿时所有人都知道了,他们船上竟然还出现一位少年解元,且是姑苏那等文风昌盛之地考出来的,太稀奇了。


再一打听,好家伙,竟还是巡盐御史家的长公子!


这下,苏叶未来的日子是真的热闹了,数不尽的人上门拜访,竟没一刻消停过。:,,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kxsw.com 乐可小说网手机版https://m.lkxs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