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可小说网
乐可小说网 > 在名著世界当貔貅[综] > 449. 第四百四十九章红楼潜龙在渊63 这事…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449. 第四百四十九章红楼潜龙在渊63 这事……

  在名著世界当貔貅[综]

既然如此,那她何不到大楚来养老呢,带着自己儿子?


手里那些牛羊,乃至奴隶,都可以换成金钱,供母子两富贵无忧一辈子。而她掌握的那三个部落,可以是投诚的工具,换大楚身份,以及一些土地都是可以的。


最后她还有儿子,能负责给她养老,真是什么都不缺了。


张简仨明白了,这是利用苏合暗中搅和还不够,还要让琪琪格利用自己被垂涎的美貌,彻底分化哈巴丹和他三个儿子,让这次对瓦剌的战场,成为这父子五人的坟场!


等苏合吞下他们内斗后残余势力,就可以支持苏德上位的名义,让他和其余部落像乞颜部之类的斗起来,彻底瓦解联合的可能。


紧接着就是戚十一带兵横扫整个大漠了!


他沉吟了一会儿,“我找找适合说服的人。”


“我倒是知道一个人,”苏叶微笑。


姜满都,那个翻译不仅口才不错,更是跟着韩腾走南闯北,最妙的是,他就是那个积极想要家人获得大楚身份的人。


在他眼里,或许大楚未必什么都好,却比自己这种没身份的人好多了。


大楚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,他和家人过的什么日子?


对比相当明显了,且他还见过韩腾这种大商人的奢侈生活,稍微一描述,就是琪琪格想都不敢想的。


琪琪格也是平民出身,在底层经历过吃不饱,冬天差点被冻死草原上,长大后被迫嫁给老头子的艰难日子,对富裕的,舒适的,奢华的大楚,一定充满了幻想。


两人在情感上可以共鸣,在目标上能达成一致,因此这是最好的说客人选。


张简仨并不认识姜满都,但既然是苏叶决定的,他也只点头下去办。


至此,草原上的局势差不多布局完成,不出意外的话,会完全按照她的剧本走。


苏叶仔细思考完,觉得没留下来的必要了,于是让春景和春来打包行李,继续自己的旅途。


这次会沿黄河进入关中平原,这里自古具有王者之气,是好几个王朝的国都,长安和洛阳更是声名赫赫。


秦从这里出发,灭六国,实现大一统,随后的汉定都长安,至今中原王朝都称自己为汉人。


诸葛亮六出祁连山,都是为了征服关中,获得关中的兵,挽救汉室江山,只可惜凭借巴蜀的粮,终究少了关中的王者之气。


当年刘邦能先拥巴蜀,再取关中,最后问鼎中原,说明这模式是可行的。


而关中的重要不言而喻,诸葛亮六次无功而返,是真的时不待我。


后李渊也是先取关中,以河东和关中为根据地,进而剿灭群雄,问鼎中原。


之后的繁华盛唐,定都长安,设陪都洛阳,可见关中的重要地位。


这里几乎处处是历史,对于苏叶这种读书人来说,结交关中的文人,是必不可少的。


虽然之后因人数增加,关中平原已无力供养都城这么多人口,不得不东迁,以及后北移到现在的京城,这里依就是文化兴盛之地。


关中有好几个书院,很多都是传承了百年以上的,虽然重建过几次,早已换了好几拨人,但这里的文化氛围,是其他地方很少见的。


似乎人人都能说历史,每个人口中,都有几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。


或许是真的,和记录在史册上的不差分毫,也或许是口口相传,在流传过程中变了味道,更有被人杜撰和窜改的野史。


可无论怎么改,都能被说的头头是道,好似追根溯源,就能找到源头一般。


苏叶在这里不仅喜欢和读书人聊天,拜访当地大儒,文人墨客,也喜欢找那些积年的老人,听一听他们口里的故事,那过去传播了不知多少道的消息。


并在听的过程中,她会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记录下来,然后去追本溯源,如果能找到源头,则会把最开始的故事,以及怎么一步步流传变成现在版本的全过程记录下来。


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,一个原本在某人嘴里波澜壮阔的故事,可能在历史书上,只有短短一句话,其余全是后人根据想象加工的。


也有可能某位讲的故事,看似荒诞可笑,细究起来,竟真能在某本书中,找到一模一样的记录。


苏叶一边听故事,一边拜访各个大儒,以及当地藏书比较丰富的家族,借阅他们家中藏书,把查到的源头以及流传过程记录下来,然后分享给文人墨客们看。


通过这种方式,她瞬间打开了关中文化圈的口子,让众人接纳她,顺便印象深刻。


所谓嘴上无毛,办事不牢,她虽然已是举人,可实在是年轻,又生的俊秀不凡,看在许多人眼中,这就是一钟灵毓秀的少年,见之忘俗,会心生欢喜,进而喜欢她。


可这些人绝不会把她当成平辈来交流学问,甚至因为她是江南来的,而有意无意排斥。


江南文风之盛,压全大楚其他地方一头,是不争的事实。


不说别的,就书院这事,被评为全大楚最好的书院,江南就占了好几个,而关中一个也没有,其中长安书院勉强算,但也排在其他书院后面。


加上苏叶实在年少的过分,十四的年纪,已经是举人了,这让年龄超过他许多,仍还是秀才的人情何以堪?


于是有意无意的,他们只把苏叶当小辈看,这样大家就不是同辈了,没比的必要了吧?


他们可以对毫无负担的对苏叶展现善意,却不愿意承认她是同辈。


这样微妙的心理,苏叶当然觉察了,不过她又不是来踢馆子的,自然不会明知道对方心里不自在,还要硬凑上去。


她找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,以几乎玩闹般的方式搜集历史小故事,这体现了她少年人跳脱飞扬的心性,符合众人对她年龄的评判。


又以成熟系统化的理论为指导,一丝不苟的研究历史,追本溯源。


那些看似玩闹的故事背后,细究起来,竟真有历史原型和依据,这是本地学子们也没想到的。


有些口口相传的故事,他们早已习以为常,甚至能灵活运用,可是苏叶告诉他们,或许你现在理解的意思没错,现在就是这么用的,可之前呢?


之前可不是如此,甚至有可能和现在的意思大相径庭。


而苏叶写下来的推演过程,一点也不无趣,甚至生动极了,让一部分看过文稿的人,产生了兴趣,加入进来。


他们有的按照自己想法去研究,有的会询问苏叶。


她毫不藏私,把收集考据资料,比较对照,统计与计量等方法一一传授,还有诸如化繁为简,互相印证等等,一一拿出来和大家探讨。


文人们听完,大受震撼,原来考据历史,也是一门学问,讲究方式方法。


他们知道有史官一直记录皇帝和文武百官的言行,且随着史官们一代代改良,衍生出国别体,编年体,传记等记载方法。


却从未想过,历史的追本溯源是这样繁杂又有意思的工作,渐渐感兴趣起来。


有了他们的参与,苏叶的历史故事搜集和溯源,一下子就快速运转起来。


仅仅几个月时间,就搜集了超过五十个故事,内容有多有少,有的经过证实,已经找到了源头,而有些完全不可考。


苏叶把这些都整理出来,让人拿到书坊去刊印。


她早就购买了不少书坊,并在里面用上了新式的器械印刷,印刷效率是以往的五倍还多。


现在去印刷报纸,都能供应的起,但在没登上帝位前,她不打算这么干。


舆论这种东西,每个皇帝都是敏感的,市面上的书多起来,还没什么,毕竟重要的书籍,都藏在皇宫里,或者某些家族的私藏。


他们可不会让孤本流传出来,那在市面上流通的,除了经史子集,儒家经典,就剩下话本之流了。


像兵书这种东西,朝廷都不允许外传,一般也只有皇宫和武将手里有。


或许某些文官家中也有,只是他们轻易不会拿出来罢了。


苏叶的书坊印刷效率很高,差点挤兑别的印刷坊没了活路,这不是她想要的。


毕竟许多书坊倒闭,细究起来很容易查到她身上,且为了掌控舆论,她用来掌管印刷和书坊的,是亲自培养出来的人。


也就是说,他们明面上和林墨玉的关系很大。


为了省去麻烦,她只让这些书坊印话本,诗词歌赋等典籍,像《全唐诗》,《李太白诗集》《李太白文集》这样的,变着花样印。


最夸张的有一本,专门是苏轼写的信,给弟弟苏辙的,给好友的。


而另外一本,是他们的回信,最后还有一本,收集了来来回回的信件内容。


就这样重复率高的内容,偏偏卖得极好,因为除了原本的内容,还有解析加大儒们的阅读理解,甚至还有他们就此打嘴仗的内容,看着比话本还有趣。


凭借这种五花八门的点子,她名下的那七家书坊,各个赚得盘满钵满,除了养活了大批落魄的话本写手,更是推出了不少大儒。


这些人有的原本就很出名,有的只在本地出名,有的有实力,却因为安贫乐道,而不为外人所知,有的甚至是家贫。


苏叶请他们写注解写点评,花了大价钱供养的同时,也推出了他们的名气。


一时之间,各地大儒遍地开花,再不是原先一家一姓能占据文坛魁首位置的时候了。


通过引导,苏叶让他们学会了辩证思维,看到上面某位先生的想法,你最先考虑的不是赞同,而是不赞同。


在这种基础下,你能不能提出更好的观点?


有的话,在下一本类似的书籍刊印中,就加入你的观点,甚至你们双方的观点碰撞。


因为不是报纸,对线没有那么激烈,从思考到印刷成册,再售卖出去,经过不短的时间,以至于看不出硝烟味。


众人只以为,这些大儒们是认认真真阐述自己的思想。


而学子们就在这种影响下左右摇摆,之前看那位大儒这么说,深觉有理。


现在看这位大儒那么说,好似也很有道理,可不就是如此嘛!


来来回回之间,不能听信一人一言的观念,不知不觉深入人心,为了获取更多思想结晶,他们不得不掏钱购买更多书籍,即便正文是相似乃至重复的,可注解和赏析之类的完全不一样,书当然就不一样了。


比如苏轼的词,有人解析出了豪迈,有人看出了人生态度,也有人品出了思想境界,每位大儒的想法都不一样,这和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,因而同一首词,硬生生品出不一样的味道,偏偏每一人说的都很有理,很中肯,看得人频频点头。


世界的道理大多是矛盾的,有‘亡羊补牢,未为迟也’,也有‘亡羊补牢,为时已晚’,有‘宁可玉碎,不能瓦全’,也有‘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’。


平时大家用的时候,是需要哪个用哪个,从未去认真辩证过。


可现在苏叶明晃晃把这种事,摆在他们面前,就是打破一个自古以来的认知,那就是对师长父母偏听偏信。


很多读书人都有一个毛病,夫子说什么就是什么,更不用说那些闻名天下的大儒了。


在此基础上,那些被推为文坛魁首的人,才有那样巨大的影响力,他们说的话,学子们纷纷响应,并封为圭臬。


现在苏叶摊开来让他们知道,大儒和大儒的思想也是矛盾的,他们有的想法甚至是截然相反的,可即便相反,也都是有道理的,那么你信服谁?


此举几乎打破了大儒对文人的思想统治,推出更多大儒百花齐放的同时,也让学子们产生矛盾心里,不轻易相信任何人的说话。


这样一来,等到苏叶以女性身份登基的时候,有人反对,认为牝鸡司晨,就有人站出来反驳,拿武皇举例子,形成双方,甚至多方混战。


不团结的思想,就是一盘散沙,可供她轻易攻破。


言归正传,苏叶的这些书坊,为她打破文化思想统治壁垒的同时,也为她赚了不少钱,更是培养出一批写手。


现在她手里那些话本作者,可不仅仅是穷酸书生,写的也不仅仅是穷秀才和富家千金,公主,神鬼狐妖相恋的故事,而是五花八门。


就连面向女性作者和读者的都有,在纺织工坊的加持下,越来越多女性有机会认字,或许以她们的水平,还看不了那些高深的学问。


正好,苏叶培养了一批有学问却家贫的女子,让她们写白话文,作为那些简单识字女子的读物。


这些读物价格便宜,内容浅显,顺便还能潜移默化教导一些道理,让已经成为工人的女子们,学会为自己考虑和打算。


比如她们赚了钱,不必全部奉献给家里,偶尔犒劳一下自己也是可以的吧?


给自己买一朵漂亮的头花,和工友们一起吃一次好的,或者轮流买话本,大家互相传看?


有一就有二,当这些姑娘们迈出第一步,就会知道手里有钱,能自由支配金钱的滋味有多么美妙,然后她们渐渐能从那种被从小教育,无条件奉献的枷锁中挣脱。


话本看似不起眼,却最是能影响到底层百姓,而诗词歌赋传达出来的思想,能影响普通读书人。


所以说,苏叶全面影响大众思想,不过是须臾之间。


言归正传,她有这样方便的渠道,当即让人把《历史小故事的历史》印刷出来,赠给关中的文人们。


当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名字,以及上面标注着每个人所做的贡献,纷纷激动起来。


这可是出名了,他们顿时对这件事更热情了。


苏叶也表示,只要一直研究下去,就会印刷第二版第三版,总之,不会停!


顿时,她成了整个关中文人圈中的焦点,现在不是她去破局了,而是那些人想尽办法进入她的局!:,,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kxsw.com 乐可小说网手机版https://m.lkxs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