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可小说网
乐可小说网 >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> 369. 两路 也是为了保全他。权柄太重,易生…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369. 两路 也是为了保全他。权柄太重,易生……

 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

太子恭敬地领了训。


郑熹这里选派了御医往北送,这里又派了信使找祝缨。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郑熹把御医送走,同时又写了封长信给祝缨,托她留意照顾一下郑侯。如果可能,对中军大营也再多上心,协助郑侯办一些事,尽量隐瞒消息。如果有“万一”,提前送一消息回京,他好准备。


御医上路,郑熹便召来了温岳。


温岳丁忧在家有些日子,眼见出孝,该安排上了。


郑熹更不废话,问温岳:“你的本事,还没落下吧?”


“不敢懈怠。”


“好,你去大营报到吧!”


温岳忙问:“那禁军?”


“我安排别人。你到了军前,戒骄戒躁,要谦逊谨慎,敢于担当。如此一来,才好谈以后。”


温岳试探道:“君侯……”


郑熹道:“但愿只是微恙。你到了那里,与子璋会面,他是个念旧情的人,必会照应人的。他于军事不甚了解,你要与他好好相处。”


郑熹想得很周到,祝缨身份勉强够了,且是个管补给的,拿捏住了前线的将士,可以比较好的执行郑侯的安排。但是其他方面,想必是不如温岳一个祖上就混行伍的人。趁着郑侯还在,接下来还有祝缨照应,把温岳送上去,立功,受赏、升职。


慢慢通过温岳继续掌控军中的部分势力。


温岳忙答应了。


郑熹动作很快,温岳在御医后面也跳上了北上的大路。


郑熹寻思着,自己的安排应该很周到了,剩下的就看天意。环顾四周,只见政事堂里唯有他一人,竟生出一点点寂寞的味道来。


忽然有点想王云鹤了。


一声通报打断了他的思绪:“相公!王相公来了!”


郑熹的目光砸在了通报的书吏的身上,将这书吏看得一个哆嗦:“相、相公……”


郑熹收回了目光,正一正衣冠,疾步出迎。却见王云鹤被两个书吏搀着,正往政事堂走来。他快步走上前去,挥开一个书吏,亲自扶着王云鹤:“您还病着,怎么亲自过来了?”


王云鹤缓缓地道:“我听说,朝上不太平。”


郑熹面带忧色:“传闻家父微恙,已派人去看了,但愿不要误了战事才好。”


王云鹤看一眼他,郑熹的目光不避不让。


王云鹤道:“你是怎么想的?”


“临阵换将是大忌。”


王云鹤点了点头:“我知道,倒也是这么个道理。然而要防万一。主帅缠绵病榻,恐怕军心不稳。”


“是。”


王云鹤与郑熹进房交换了一下意见,王云鹤的意思,得派个副帅过去:“听郑侯之令,又可代郑侯出击。”


郑熹道:“您看,冷侯如何?”


王云鹤道:“现在能用的左右就那么些个人。承平日久,用进废退。只盼着这一场仗能让上下警醒些,能磨出几个可用之材。”


“是。”


王云鹤倒是个君子,自己虽病着,面圣的时候仍是建议保留郑侯,同时派出冷侯,并不曾借机要召回郑侯来养病。


郑熹也不得不敬佩这个胖老头儿,换了他,未必就有这样的心胸。


郑熹日盼夜盼,只想盼着郑侯痊愈的消息。不意皇帝召了他与王云鹤过去,告知了要再任命一位丞相的消息。


王云鹤不反对窦朋,郑熹此时也不便反对。皇帝于是下旨,让窦朋进了政事堂,同时仍兼任户部尚书。


做了丞相之后,窦朋对前线的补给便大方了许多,以往总要多问两句再给,现在这两句还是问,但是数目上放宽了一些。


钱没白花,七月初,捷报传来。


郑侯安排两路大军主动出击,兵士经过了整顿、补给也跟得上,取得了一些战果。


捷报传来,顿时压住了郑侯病重的消息,皇帝很是高兴,给郑川赐爵,又在宫中设宴,宴请朝廷百官。又下旨,慰问郑侯,命郑侯尽力而为,要打得胡人畏惧天威主动求和才好。


君臣有一阵子没有听到好消息了,大部分喝得微醺,皇帝也有了些酒意,在宦官的搀扶下要往后宫休息。


他亲近册封了一位美人,温柔和顺又会耍些无伤大雅的小性子,十分合意。才到爱妃殿外,便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引得扭头后看。


来人是郝大方:“陛下!太子殿下请您往前面去。”


“嗯?”


“相公们接了个奏本,见您已到后面来了,不敢擅闯,太子殿下便派了奴婢来请陛下移驾。”


皇帝心情不错,道:“前面带路。”


步辇跟着郝大方掉头,一行人回到了前殿。


太子、丞相、冷侯等人都在,个个面色凝重。皇帝微醉,并未留意道,含糊地问:“这是怎么了?”


郑熹当地一跪:“陛下,臣父病重。”


皇帝的酒醒了大半:“什么?”


郑熹又重复了一遍,眼泪也流了下来,将郑侯的奏本递了上去。


皇帝眼睛有点花,让太子来读。


郑侯的奏本写得情真意切,先是感慨自己的年老、岁月的无情,又是写对皇帝的忠诚、对国事的担心。最后写怕自己撑不到最后,所以要先上本,写一写自己对后事的建议。


郑侯希望让祝缨暂代他的职位,理由也简单:祝缨是个忠臣,其次是比较能干。


皇帝忙说:“召郑侯回来!祝缨暂代,能行么?”


因被胡人痛打过,皇帝在这件事情上也学乖了。祝缨的忠心那当然是有的,但是领兵,他行吗?


郑熹道:“臣父统兵多年,看人一向准的。”


皇帝又问王云鹤,王云鹤道:“不是祝缨行不行,而是别人不怎么行。


眼下朝中诸将皆不如郑侯,郑侯所定之策,当优于旁人。派人替换郑侯,有能力的,可能会改变策略,多半没有郑侯高明,易败。没有能力的,一旦自负只会做得更糟糕。如果循规蹈矩,就会战战兢兢胶柱鼓瑟,不知变通,也易败。一旦策略有变,是一连串的变动,谁都不能保证改道会改成个什么样子。


要在大事上能坚持,小事会变通,能应付这个局面的,祝缨是一个。”


皇帝听到这里,也已取中了祝缨,他仍问窦朋。


窦朋道:“祝子璋一向务实。”


皇帝又问太子,太子很稀罕郑、王居然都没有反对祝缨,他想了一下,道:“丞相们说得有理。”


丞相们于是建议皇帝下诏,召郑侯回京“述职”、“受赏”,郑侯离开期间,让祝缨暂时处理前线事务。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“这不是胡闹吗?祝子璋何时领过兵?要说他安抚北地,我也不说什么了。代郑侯?要是胜了,就该收兵。若是还有大战,就该选派良将!这算什么?让郑熹的门生接着把持北地军务?”一个文士模样的人说。


冼敬道:“这话过了!他可不是什么郑家门下。”


余清泉道:“可也暧昧不明。且他确乎未显将才。”


冼敬问道:“陛下首肯,政事堂也签了名,不然呢?”


先前那个文士道:“总不能都交到他一个人手上吧?不如……分其权?”


“嗯?”


文士道:“也是为了保全他。权柄太重,易生祸端,对他也不是好事。您算算,他如今在北地的权势!恐怕盛极而衰。他身上有四个使职!”


文士一个指头一个指头的掰着数,听得冼敬背上泛起汗来,惊道:“确乎不好收场!”


“他还不到四十岁。”文士又添了一句。


这位是冼敬的同年,如今也在京城,现做了学士,与冼敬关系倒是不错。


冼敬道:“我去同相公说去。”心里想的却是,难道老师看不出来?为何会同意呢?哪个臣子有这样的权柄,都是不好的。


他找到了王云鹤,想听听王云鹤的看法。


王云鹤道:“既是使职,待胡人求和之后,便可解职入京。到时候,他也有四十岁了吧……”


“只怕到时候威势已成,陛下也难以驭使他了。”


王云鹤道:“陛下与大臣,当是相知、不相负。驭使?你怎么能有这样的念头?”


冼敬忙反省,王云鹤道:“眼下第一要应付外敌。”


“是。”


冼敬这里还是听了王云鹤的话,将自己人按住了。不料没几天,宫中却又传出旨意来,派了冷侯到前线,将前线兵马分作两部,冷侯领东路、祝缨代领西路。


冼敬听到消息,惊出一身汗,急急去找王云鹤辩解:“不是我!”


王云鹤的眼睛抠了进去,看了一眼冼敬,道:“我知道。”


“诶?难道是……不对啊,郑熹也不应该……冷侯……”


王云鹤:“别猜了,是穆成周。”


冼敬目瞪口呆:“陛下能听他的?”


王云鹤道:“只要对陛下说,祝缨手上的权利也太大了,易使人不知有天子。”


冼敬低声问道:“您……怎么知道是他进言……”


“陛下与政事堂商议的时候说的。”:,,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kxsw.com 乐可小说网手机版https://m.lkxs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